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和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资金敞口风险(减少风险敞口)

2023-04-07 02:41分类:帐户交易 阅读:

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购房者“停贷”事件,自今日中午起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进行回应。从公告信息来看,各家银行已紧急排查了相关楼盘情况,目前风险总体可控,银行将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金融服务。

“停贷”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并将矛头直指银行。有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城市超过150个的楼盘业主发出《停贷告知书》,称银行存在违规放贷等情况,并成为导致楼盘处于停工状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其所购买的房产无法按期交付,将暂停还房贷,直至交付完成。

受此冲击,银行板块今日应声下跌,银行板块盘中跌幅超过2%,多家银行盘中跌幅超过4%。至今日收盘,银行板块跌幅略有收窄,收跌1.93%。

“停贷”事件值得反思。有学者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守底线”的原则问题,加强监管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还要加大政策力度,加速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以使得市场信心有所回升。

多家银行紧急排查 风险总体可控

受“停贷”事件影响,有市场传闻称多家银行的相关风险敞口正在扩大。对此,农行、建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今日紧急发布公告表示,相关风险可控。

“截至2022年6月末,全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34万亿元。其中一手楼合作楼盘5.7万个,一手楼按揭贷款余额3.97万亿元。”农业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已初步认定存在“保交楼”风险楼盘涉及逾期按揭贷款余额6.6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2%,占一手楼按揭贷款余额的0.017%。目前涉及“保交楼”风险的业务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

针对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暴露,个别楼盘的开发项目出现延期交付的情况,工商银行亦表示,经排查,目前停工项目涉及不良贷款余额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

兴业银行亦公布了当前涉及“停贷”楼盘的相关金额。经排查,截至目前本公司涉及“停贷事件”楼盘相关按揭贷款余额1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0.75亿元),已出现停止还款的按揭金额3.84亿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区。兴业银行已介入的且存在烂尾风险的按揭贷款总体规模较小,不会对其经营构成重大影响。

招商银行发布公告显示,经初步排查,目前该行涉及“网传停贷”事件的楼盘数量占比较小,所涉及的逾期个人住房贷款余额0.12亿元,占境内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0.001%,风险整体可控。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虽然未给出具体金额,但均表示,当前部分地区停工缓建和未按时交付楼盘情况,涉及本行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

独立学者吴庆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于监管部门和银行来说,摸清受影响的信贷规模十分关键。他预计,这种处于“半成交状态”的个人房贷规模均不会太大。

“这部分涉及的主要是银行一手房按揭贷款,并且出现了停工等问题的楼盘,这一比例在银行间并不会太大。”华南地区某股份制银行相关人士亦表示,银行近年来对涉房贷款进行了严格的准入,因此预计风险总体可控。

开发商复工成重点 有必要采取针对性举措

自去年起,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震动,不少楼盘停工,甚至烂尾。

易居房地产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停工的主要原因是房企资金出现了问题,导致其无法支付工程款,因此施工方就可能出现停工或者“表演式”复工的情况。虽然问题解决起来十分棘手,但仍然建议地方政府重点关注这些项目,并积极协调、促进项目封顶和交付。

“让开发商复工就必须要有资金。”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这些项目中,并非所有项目都已经成为“烂尾楼”。相对来讲,一些项目仍有较大的处置和盘活空间。因此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些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优质项目并购等方式,推动这些楼盘的复工复产。同时,进一步引导银行、资产管理公司(AMC)等机构,加大力度纾困房企的力度,让楼市的信心得以恢复。

今年上半年,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多项“保交楼”的政策措施,要求银行对开发贷款“应放尽放”,满足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同时,多家银行及AMC均发行了支持房企优质项目的金融债,以促进房企脱困。据悉,多家机构推动房企项目并购已有所进展。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直言,“房企端”融资环境并未实质性获得改善,尤其民营房企的融资仍然困难。而银行对于开发贷款的审批依然十分谨慎,“惜贷”现象依然存在,市场信心仍需要持续重构。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此前亦指出,为了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稳增长”的积极作用,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

连平建议,加大力度创造宽松的房企金融环境,建议商业银行应加快开发贷审批和发放速度,适当提高开发贷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以满足房企合理资金需求。同时,加快步伐增加房企非银金融支持,包括运用债券、信托、REITs、信用违约掉期(私募CDS)或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等工具,引入资产管理公司,缓释房企现金流和债务压力。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恢复信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房住不炒”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满足各城市刚需住房以及改善型住房需求,以此来拉动楼市销售量回升,促进楼市回归正常发展。多位学者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政策仍有加码空间,宽松的政策预期将有助于支持房地产市场走向复苏。

严格做好风险管控 应守住风险底线

“ ‘停贷’事件值得反思。”吴庆认为,如果严格执行预售证制度、落实监管账户,不应该出现当前的事情。从此次“停贷”事件来看,银行出现了违规放贷,这意味着针对银行放贷的规则虽然很严格,但没有严格执行。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在众多楼盘业主发布的《停贷告知书》中,“银行违规放贷”的字眼频频出现。多个楼盘业主指出,尽管早已开始还房贷,但购买的房屋至今仍未封顶。而根据相关监管规定,银行需在楼盘封顶后方才按揭放贷。近年来,亦有多家银行因为给购买未主体封顶楼盘的购房者发放个人按揭贷款而受到银保监系统的处罚。

吴庆认为,“守住风险底线”首先应该定好规则、严格执行,要落实“谁的责任谁负责”。如果是银行出现了违规,不仅要接受处罚,更应该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将房地产调控政策与“守住底线”的政策分开。“守底线”的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不能为了实现调控目标时松时紧。

亦有银行业内人士预计,“停贷”事件之后,预计相关监管部门将加强对银行信贷投放合规的执行力度,压实相关贷款业务的责任。

此外,连平还建议,应建立因地制宜、动态调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风险预警和防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

在全球市场经历了“最惨10月”后,11月的美国大选波动季即将展开。交易员普遍降低了风险敞口,手持更多现金以待风险落地后的布局机会。

过去的一周(10月26日至30日),海外部分国家再度“封城”导致市场巨震,美元的反弹也打击了新兴市场资产、金铜价格等。当周,标普500累跌约5.64%,道指跌6.47%,纳指跌5.51%,为连续第二周下跌,并齐创3月13日以来最大单周跌幅。北上资金累计净卖出超83亿元,A股周累跌1.63%。

“投资者普遍降低了风险敞口。鉴于此前各大资产都创出新高,近期机构获利了结并不奇怪,”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对记者表示,“2020年有高达8000亿美元的现金被配置到了美国货币市场(MM)基金以寻求避险,而从5月至今大约有4000亿美元流出MM基金、转为配置到其他风险资产上去,近期这一进程则再度停滞。”他认为,当前做多3个月标普波动率已并非合适的对冲策略,因为28%的波动率已经很高,显示了市场的紧张情绪。

机构普遍认为,未来风险落地后,预计有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中国仍是全球资金的布局重点。“在全球负利率存量债券飙升至16万亿美元的当下,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寻找到稳定、较高收益的地方。对全球养老基金等而言,比起扎堆科技股,长期最有利的投资还是要找经济增速最高的市场,因为这才是底层资本回报的来源,因此它们必然会加大配置中国。”交银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全球机构普遍降低风险敞口

美国10月30日单日新增确诊新冠病例创纪录超9万例。欧洲疫情形势也日趋严峻,法国、德国10月28日同日宣布再度“封城”,英国最新宣布下周四起到12月2日再次实施一个月的全面封锁。

“尽管现在疫情死亡率维持低位,但欧洲例如法国的重症ICU病房即将饱和,这是值得警惕的指标。”资深全球宏观交易员袁玉玮对记者称。

值得一提的是,标普500指数已在过去的9周内没有创下收盘新高,这是3月新牛市开始以来最长的一段时间。摩根士丹利认为,标普500自9月初以来面临的关键阻力区在3550点附近,这一水平短期内难以逾越。标普500到11月将在3100~3550区间震荡。

美国大选将在11月3日举行。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两周多数全球资管机构都开始再度削减风险敞口。

“这一周,资金流出美国MM基金、转为配置其他风险资产的进程停滞,投资者降低了全球风险资产的配置,风险情绪持续恶化。美股暴跌也拖累新兴市场,我们的外汇风险情绪指数(RAI)跌入了风险厌恶区间,美元转强导致新兴市场资产承压。”渣打外汇、宏观策略师张蒙对记者表示,“新兴市场资管机构也都增加了现金敞口,在大选前希望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避险抛售。”

风险对冲成本持续飙升

当前,困扰交易员的问题还在于,用于风险对冲的工具都已十分昂贵,何处避险成了关键问题。

就交易对冲策略而言,做空标普500指数或做多标普500波动率的策略都已不便宜,"3个月期标普500隐含波动率已高达2.8%,这意味着每天市场波动1.8%。这虽然是可能的,但在2016年大选后的6个月内,我们并没看到过1.8%的日均波动,因此标普波动率看似不是用来对冲风险的好选项。”罗伯逊对记者表示。

做多日元来避险的成本看似还算合理。3个月期美元/日元隐含波动率约为7.5%,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美元可能继续对日元走弱,触及过去7个月的最低位104。

就黄金而言,尽管外界中长期看好这一资产的配置价值,但短期内并没有将其作为避险的选项。鉴于美元实际利率已不再继续走低、金饰消费需求仍然不振、近期美元的反弹也打击了黄金,金价近期反而重挫,Comex黄金期货报在1878美元/盎司附近。

除了大选的不确定性,市场更为担心的是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久拖不决。这导致州政府财政危机的风险攀升。目前,伊利诺伊州正在申请新一轮美联储救援计划,田纳西州、纽约州、加州等也面临压力,美国的债务问题正牵动市场神经。

伺机加仓中国等新兴市场

全球机构普遍计划在风险事件落地后,布局加码中国以及部分新兴市场。

罗伯逊表示,无论如何都倾向于认为中长期美元会走跌,判断的依据是美国预算赤字可能持续恶化,贸易赤字也不太可能在近期好转。"2011年1月至今,标普500指数已跑赢MSCI新兴市场指数98%,即每年跑赢9.8%,在此期间广义美元也走强了20%(3月美元巅峰时期为30%),后续美元转弱将会导致资金大幅流入新兴市场。"

外界认为,在负利率资产扩容的背景下,全球资管机构加速下沉新兴市场、寻求收益,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少机构为了寻求收益而容易进行一些拥挤的交易,例如五大科网股FAANG,但对养老金而言,长期最有利的还是要找经济增速最高的地方,因为这才是底层资本回报的来源,因此它们必然会加大配置中国,所以近两年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市场。”马韬对记者表示,过去这些资金会挤在代表高科技、新经济的中概股、港股上,但如今A股也成了理想的选项。

近期,尽管A股陷入震荡,但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获利了结以及基金面临业绩考核而出现的换仓行为。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成立已久的“老基金”,在年底考核之前大概率维持已有组合,避免重仓股下跌影响收益。而成立不久的“新基金”,更倾向于买入前期涨幅落后的低估值股票,构建收益安全垫。私募基金和绝对收益基金则更倾向于落袋为安,卖出前期涨幅较大的股票确认收益,同时买入低估值股票防范风险。新旧基金的博弈、不同类型基金的行为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A股走势,导致市场风格的切换。除此之外,统计数据也显示,四季度中小板和创业板相对主板往往处于下风。过去9年,10月、11月和12月中小板和创业板跑赢主板的比例只有22%、50%和38%。

尽管硅谷银行(SVB)迅速被救助,市场反弹,但高盛预计,3月暂停加息的概率较大,维持5月、6月、7月加息25BP的预测。在此背景下,3月13日,美元指数大跌至103附近,一度逼近7的人民币升入6.8区间,恒生科技指数一度反弹近4%,此前困顿的金价亦因宽松预期而腾飞。

但不得不承认,前有“通胀虎”、后有“危机狼”的美联储还是麻烦大了。“就在市场意识到美国银行出现问题之前,市场对于9月的终极利率预期大约为5.75%,并且有越来越多人预测会到6%。但到了这个星期的末尾,预期值下降了约50个基点(BP)。美国银行业的局部崩溃给美联储带来了一个难题——即使一个银行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但美联储继续加息是否会加剧金融稳定风险?不幸的是,这轮加息周期尚未控制住通胀,几乎没有降息的余地。”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对记者表示。

硅谷银行“得救”后市场反弹

上周,SVB和Signature Bank都因类似的风险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导致美股进一步走软。标指500指数上周五收低1.5%,全周下跌4.6%。

不过,美国财政部表示,将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提供规模最高达25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支持,让FDIC处理SVB及Signature Bank问题,以充分保护储户。美股期货小幅回升,美元指数回落,从上周逼近106附近回落至103.5。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兜底资金将由FDIC垫付,之后会进行一项特别计提,由全部银行业共同承担,不会用纳税人的钱,并有预案为更多可能爆雷的银行提供救助。SVB的股权人和特定债权人不会受到保护。

“这个方案应该是略差于市场化收购方案的次优方案了,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或者出价不够好,由联邦政府直接救助又会造成更大的道德风险,所以用这种折中的办法,由FDIC出面保护储户存款不受损失,避免引发更广泛的挤兑导致系统性风险,事后再由全体银行业共同买单。“有机构人士表示。

“周一的市场暴跌得以避免,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但金融板块仍会面临很大压力。暂时稳定不代表问题就没有了,市场关注焦点会回到下周的CPI和就业数据上来。”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告诉记者。

瑞银方面对记者表示:“事件令投资者对美联储在本月放缓加息步伐的预期升温,美国2年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五分别下跌逾30BP及20BP至4.59%及3.7%。”

但该机构仍不看好金融板块。“由于美国融资成本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和失业率上升,以及资本市场活动疲软,我们已有一段时间不看好美国金融板块,但相信该行业目前的不利因素可控。现在,美国银行业未见风险蔓延的迹象,例如银行间市场的压力并未骤增。外媒估算,行业证券投资组合未实现亏损6200亿美元,总权益达2.2万亿美元,而去年已实现的总亏损为310亿美元。”

人民币和港股大反弹

由于美联储3月加息预期下降,叠加系统性风险担忧有所降低,亚太市场开盘反弹。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指数分别反弹近2%和1%,人民币对美元大涨至6.89附近,离岸人民币较上周的6.99大涨近1000点。

“美元大趋势仍是下行的,只是中间可能有波折和预期的反复。”某股份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称,恐慌情绪会继续缓和,直到下一个数据出来(周二的美国CPI数据)。如果数据超预期,美元仍可能有反复。

巴克莱目前预测, 2023年一季度,美元对人民币的目标价为7,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为7和6.8。

不过,目前区间震荡仍可能是大趋势,美元大幅走弱的转机仍需等待。罗伯逊告诉记者,“预计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受到4%的限制,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或再次下降(3月10日已降至3.7%)。我们认为,10年期收益率可能会在2023年第二季度末达到3.5%。尽管我们认为美元会走弱,但由于风险厌恶情绪增强,购买新兴市场货币并卖出美元将变得非常困难,除非我们有更大的明确性。”她表示,“我们一直在保持耐心,并等待更好的入场机会来购买新兴市场货币并卖出美元。”

受到上周避险情绪压制的港股亦大幅反弹,恒生科技指数涨幅逼近4%。上投摩根基金经理郭晨对记者称,在全球经济复苏和美国加息或至尾声的背景下,外资有望加速重新流回新兴市场。短期来看,港股市场可能会受到外资短线资金的干扰,出现一定的波动。但从中长期来看,港股大概率呈现震荡向上的行情。具体行业机会上,相对更看好互联网、港股创新药及本地消费等赛道。

但市场对股市的反弹仍持审慎观点。罗伯逊表示,即使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仅限于少数几家银行,而且不是系统性的,但美联储政策轨迹存在不确定性,即美联储会否冒着金融风险继续加息,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投资者降低风险敞口,而非增加。

美联储仍“腹背受敌”

激进加息下,金融系统的裂缝已现,美联储未来仍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况。

在SVB被顺利救助后,市场风险仍然存在。例如,第一共和银行(RCI)上周五日内跌幅达到51%,因为股价过度波动而暂停交易。市场担心的问题是,其他小银行会否因此接连出现问题,到时就需要美联储出手了。

但是,美联储被高通胀束缚住了手脚。“确实有一种金融危机2.0来袭的感觉,它始于英国养老金爆仓,再到现在地区性银行挤兑,都和激进加息下国债收益率飙升有关。”某华尔街投行资深投行主管冯磊对记者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次通胀大概率居高不下,美联储宽松的门槛异常之高,沟通挑战也异常大。

当前,美国通胀仍相当顽固,不继续加息则会导致通胀失控,而价格稳定是美联储的法定使命之一。过去一年间,美联储激进加息近5%。上周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今年的利率峰值可能比去年12月预期的5.1%更高。当时隐含的峰值已升至5.67%。

美国劳动力仍然供给乏力——在2月份,没有工作但是在积极找工作的人井没有显著变化,还是510万人。相比之下,职位空缺约1000万,即两个工作岗位对应一个求职者。“薪资通胀螺旋”导致的价格压力是最具有黏性的,也是美联储最头疼的。

在劳动力供给乏力的情况下,美联储此前是想通过更高利率降低家庭部门的需求,继而减少市场的劳动力需求,让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被动”匹配。但目前从职位空缺比来看,美联储降低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间如何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将对美联储提出巨大挑战。即使不降息,暂停加息或成未来的考量。

 

 

 

 

 

核心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当前,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外部冲击下,全球“去美元化”认同加强,“区域贸易圈”兴起,数字货币研发推广加快,人民币全球资产储备和大宗商品货币锚定属性增强,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对美元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跨境结算清算网络等还不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仍然面临挑战。我国要紧抓机遇,通过优化多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加快打造“区域货币流通圈”、推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良性互动发展、健全相关风险防控体系、开辟人民币数字化跨境结算新路径,有序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走实走深。
 

片来源/新华社

 

李佐军 王炳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经多年发展,尤其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在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的跨境交易总额中,有近一半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受制于以美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跨境人民币结算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受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外部事件冲击,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加速进入调整期,跨境人民币结算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期”。我国应紧抓这一难得历史机遇,有序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走实走深,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跨境人民币结算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稳步增长。

 

统计显示,2010—202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从5063亿元快速上升至7.94万亿元,增长近15倍。同期,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从280亿元上升至5.8万亿元,增长近206倍。截至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的结算规模分别达到4.58万亿元和3.01万亿元,其总和已接近我国跨境结算总额的50%,预计全年两项业务有望再创新高。

 

二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有序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力度加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由经常账户向资本账户稳步推进,结算范围日益扩大,参与交易主体越来越多,常规金融产品投资和“熊猫债”等创新金融产品投资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的比重上升约42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问卷调查显示,疫情以来,更加倾向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投资我国的境外企业占到81.3%。统计显示境外投资主体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8月,其累计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资产合计近10.3万亿元。

 

三是跨境人民币支付功能显著提升。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过去10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由0.57%增长至2.17%(截至2022年6月底),排名大幅攀升,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在我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中占比,从2010年的不到1%上升到2021年的40%左右。2022年1月至8月,我国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在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9.4%,与美元占比差距由10多年前的66个百分点收窄到约10个百分点。

 

四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使用不断扩展。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自2015年上线以来,逐步形成“直参+间参”模式的全球支付结算网络。CIPS以安全先进的技术、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截至2022年上半年,相关网络节点已快速连接到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其中,“直参”机构约有76家,“间参”机构超过1265家,分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较好地发挥了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的“主渠道”作用。

 

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新机遇

 

 

一是地缘政治变局促进了人民币全球资产储备功能的提升。

 

随着地缘政治变局、大国博弈加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以来,安全考量优先,资本避险情绪升温,国际货币资产配置更加多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08年以来,美元等传统储备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以上,人民币等非传统储备货币占比上升。其中,约有25%以上被替换的传统货币储备转向人民币资产。乌克兰危机以来,人民币夏普比率优于传统储备货币,可兼顾收益性与稳定性,能对冲投资组合风险,受到市场资金青睐。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3223.8亿美元,占比为2.9%,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时提升1.8个百分点。

 

二是“区域贸易圈”深化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广阔平台。

 

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霸权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全球贸易圈”更多转向“区域贸易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货币”惯性,并为“区域贸易圈”中催生“区域货币”提供了土壤和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深化,在相关区域内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条件更加成熟。2022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17.8%,远超9.4%的外贸整体增速。我国可利用在相关区域的贸易影响力带动金融领域的多边合作,推动人民币发展为共同认可的“区域货币”。

 

三是我国大宗商品进口大国地位增强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计价功能。

 

截至2022年6月底,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币结算额相比2015年全年增长了约8.8倍,占其全部外币结算额的1/4以上。伊朗和沙特也在积极推进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对华原油贸易。过去20多年,我国货物进口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份额显著提升,从2001年的3.8%上升到2021年创纪录的11.9%,已逐步由出口大国转向进口大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市场之一。未来随着我国国际大宗商品进口大国地位的进一步增强,将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计价功能。

 

四是数字货币浪潮兴起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启新赛道。

 

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加快启动数字货币开发项目。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调查数据统计,当前全球约有90%的央行和货币当局参与了不同形式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开发。以CBDC进行跨境支付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计划可以将支付成本降低50%以上。人民币在主要货币中率先进行数字试点,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在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领先全球。同时,我国积极开展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探索数字货币的双边和多边使用,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开辟新赛道。

 

抢抓新机遇,有序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走实走深

 

 

一是把握人民币定价权,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独立性。

 

牢牢把握现货外汇市场的定价权,防止国际投资机构通过衍生品市场干扰汇率的定价权。以更加密切有效的方式开展人民币双边互换,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能源出口国的货币互换,破除美元支付体系的惯性效应。通过深化点对点的双边互换协议和区域储备池安排,有效降低对单一货币储备的高度依赖。抓住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安全资产”供给不足的空档期,建设开放、健全、有效的人民币资产市场,提供稳健的人民币安全资产。强化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功能,促进我国在海外形成较大规模铁矿石人民币、石油人民币、天然气人民币的沉淀和流通。

 

二是推进“区域贸易圈”,打造稳定“跨境人民币流通区”。

 

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和RCEP相关国家的贸易金融领域的合作,构建有特色、能落地、互惠互利的货币合作模式,扩充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频率、适用范围。针对特定经贸合作项目,开辟特许双边本币流通渠道。推出更多的人民币对小币种金融产品,完善小币种交易服务体系。要着力实现区域内跨境清算结算系统技术对接、标准对接、业务对接,推动“金融+贸易”市场的有效联动,打造区域贸易领域内的“人民币流通区”,切实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集聚效应、热点效应、替代效应。

 

三是推动在岸和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优化跨境人民币结算环境。

 

着眼长远,逐步放宽并取消境外投资者投资在岸金融产品的额度、范围等限制。加快创新离岸人民币产品和业务,发展人民币债券投资产品及其他衍生产品,丰富外汇对冲工具以协助投资者管理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加快构建人民币国债的国际担保品功能。探索建立完善介于境内市场和传统离岸市场的“第三市场”,形成多层次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探索打造全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统一规划协调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使之成为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枢纽,进一步推动在岸、离岸市场的融合,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定价的一致性。

 

四是强化全流程监管,健全跨境人民币结算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跨境人民币流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建立人民币跨境流通智能监管体系,科学设计相关风险监测指标,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双项监管。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测管理,注重外部净头寸管理,减少大额跨境风险敞口,避开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的“美元债务陷阱”,减少主权信用危机带来的巨额损失。完善境外资产分散投资、安全转移的应急预案。同时,从金融市场崩盘、外汇市场下挫、资产冻结等多维场景进行压力测试,做好国外冲击的效果预估和应急预案。

 

五是把握数字化赛道,创新跨境人民币结算路径。

 

坚持科技赋能,应用“区块链+联盟链”提升CIPS的安全、功能和效率优势。开发多层次、差别化的CIPS接入模式,对联网成员中部分在资金、人力和技术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援助,进一步拓展CIPS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展数字货币的国际开发、应用和规则制定合作,共建数字货币“流通圈”。优先面向东盟、中亚、东北亚等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试点,探索开展数字人民币在多双边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活动场景下的测试,开辟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热点丨为何灵活就业者对缴纳社保萌生退意

●时报时评丨全面注册制将更考验投资者能力

●资本市场丨人工智能应用的市场潜力显现 商业变现有望加速

●焦点丨外资企业加码中国意愿持续增强

●市说新语丨纳入门诊统筹为零售药店打开更大市场空间

 

总 监 制王辉 王继承

监 制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https://www.haobaihe.com

上一篇:三胎概念股(二胎概念)

下一篇:二胎三胎概念股(三胎概念龙头股有哪些)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