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和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002223股票(股票咨询服务)

2023-11-14 11:13分类:港股投资 阅读:

作者:杨梅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被疫情造富的风口吹了三年,镇江首富吴光明恐怕没想到,最新一波的疫情红利,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舆论公敌”。

吴光明,1962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鱼跃医疗(股票代码:002223)的创始人。鱼跃医疗创立于1998年,是国内家庭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在呼吸供氧、血压血糖、消毒感控、医疗急救、手术器械等领域。

仅从这些产品,便可想而知,疫情三年鱼跃医疗赚翻了。财报显示,2020年与2021年,鱼跃医疗两年的净利润,堪比前7年的净利润总和,一度成为了资本的宠儿。吴光明家族的财富也水涨船高,2020年和2022年,分别以360亿元和215亿元,登上镇江首富宝座。

 

鱼跃医疗历年净利润

 

吴光明的个人形象,曾因为疫情,一度到达高光。疫情初期,他曾在48小时内,为武汉各大方舱医院定制了一批医用制氧机、医用呼吸机。吴光明之子、鱼跃医疗的董事长吴群,也在2020年严格限制过企业涨价,在集团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员工信,要求严控经销商与零售价格体系。一时间,鱼跃医疗成了疫情防控中的明星企业。吴光明也被评为2020年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不曾想,因驰援疫情而风光无限的吴光明父子,又因为疫情而陷入信誉危机。元旦前夕,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沉默性缺氧”成为公众焦虑的话题,血氧仪、制氧机的需求随之暴涨。鱼跃医疗再次风光无两。然而,这家3年前曾标榜绝不涨价的公司,被舆论怀疑为“坐地起价”。

12月28日,一位博主通过微博吐槽,自己在鱼跃医疗的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台制氧机,快递显示都已到达家门口的中转站了,没想到,品牌方一个电话,就将产品召回了。这位博主称,这台制氧机从4700元涨到了9800元。随后,又有网友以“鱼跃血氧仪乱涨价”为话题,发帖称“去年官网88购物节实际94元到手,最近涨到299元”,帖子登上微博热搜,被全网热议。

尽管官方对此做出“发错型号”、“商家自行定价”、“成本上涨,取消折扣与优惠”等多轮回复,但消费者并不买账,负面舆情持续不断。据最新消息,1月6日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此介入调查。

不过,鱼跃医疗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次品牌声誉危机。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吴光明算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出身于渔民家庭的他,先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专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丹阳贝蒂的一个纺织厂做技术主管,后下海经商。

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来源于父亲吴连福的小作坊生意。这个小作坊成立于1987年,主要生产金属注射器等物品,让父子两人慢慢的积累起了一笔财富,也让吴光明看到了医疗器械这个行业前景。1998年,吴光明和父亲联手成立了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由于缺少知名度,公司走的是品牌合作路线,从生产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医用轮椅等起步。之后,市场慢慢打开,公司产品开始拓展到了呼吸机、血糖仪、制氧机等领域,在行业内渐渐小有名气。

到2007年,鱼跃的制氧机销量达到2.4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14%,位列第一位;销售汞柱式血压计,更是年销量达136万台。2008年,鱼跃医疗登录A股上市,上市首日涨超50%,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民营医疗器械公司。

从草根创业到风光上市,堪称励志,个中曲折艰辛可想而知。但吴光明的这段创业故事,媒体报道甚少。直到2017年,深交所工作人员、股票发审委兼职委员冯小树落马,才掀开了其背后大幕,鱼跃上市竟存在行贿、利益输送等灰色交易。

综合《证券时报》、《中国经济标》2017年的报道,2007年,吴光明开始筹划上市事宜,聘请平安证券辅导,进行改制。也是在这一年,他结识了证监会发审委兼职委员冯小树,冯小树用岳母彭萍嫦的名义成立了深圳世方联公司。(除了冯小树,深圳世方联公司主要股东还包括当时保荐券商平安证券的实权人物薛荣年,以及曾是证监会发审委兼职委员的江作良,3家各占30%。)

上市前一年,吴光明将个人所持有的鱼跃医疗3.89%股权,以6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世方联,每股仅约为2元。鱼跃医疗上市后,世方联借由这笔投资仅600万的交易,在多年以后通过减持与分红,在扣税后获得3.58亿的总收入。

除此,2008年吴光明及儿子吴群还曾参股一家叫宝特莱(300246.SZ)的医疗器械公司,这家公司于2011年IPO上市。而在宝莱特上市的背后,也有冯小树身影。

挤进A股市场之后的吴光明,将资本杠杆运用的极为娴熟。梳理鱼跃医疗的规模壮大之路,套现、质押、买买买等手腕层出不穷。

例如,2014年,吴光明打算收购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上市公司华润万东。他先是将鱼跃医疗7%股权转让给红杉资本,套现8.56亿元。一个月后,再以11.42亿元的价格,将华润万东装进了口袋。

华润万东更名万东医疗(股票代码:600055)后,吴光明又将其22%股权转手卖给了阿里系的美年大健康。2015年,吴光明又以同样的方式拿下了上海医疗器械集团。鱼跃一下成为国内医疗影像市场的前列供应商。

2017年,吴光明再次出手,出资56.38亿元介入云南白药控股混改,一举斩获云南白药10%股权。同年,他还联手云锋基金,以19亿元拿下意大利百胜医疗集团。

根据wind数据,2009年至2021年,公司累计耗资数十亿元,相继将苏州医用品厂、上械集团、上海中优医药、德国国际急救品牌“普美康”、六六视觉、江苏视准、凯立特医疗等企业收之麾下。

依托收并购,鱼跃医疗旗下,产品品类超600个,规格近万。吴光明构建起了庞大的医疗器械帝国,他个人的财富也迅速增长,于2019年起开始登上各大富豪榜单。

频繁的资本操作且游走在灰色地带中间,吴光明最终翻车。

冯小树案爆发后,吴光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18年,因内幕交易花王股份和短线交易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吴光明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被合计罚款3700万元。次年4月份,他开始隐身幕后,先后将鱼跃医疗的CEO、董事长权杖交给了时年31岁的儿子吴群。

作为家族新一代接班人,吴群上任之初可谓压力重重。鱼跃医疗作为家庭医疗器械领域的公司,产品线大都以中低端为主,疫情之前,业绩增长已呈现出持续放缓的趋势,例如2018和2019这两年,净利润分别为7.27亿和7.53亿,增长速度只能算及格。

未曾想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让鱼跃医疗再次乘上东风,一跃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优质标的。财报显示,2020年,鱼跃医疗营收67.34亿元,同比增长45.26%,营业利润20.68亿元,同比增长143.27%,双双创下近10年来最高增速。这背后,海外市场功不可没,据财报数据,2020年鱼跃医疗海外营业收入为18.78亿元,同比暴涨135.78%。

不过随着常态化管控的放开,重症病例减少以及市场供需逐渐平衡,2021年后,鱼跃医疗的业绩开始走低,海外渠道也渐渐归于沉寂。净利润方面,2021年和2022年的前三季度,鱼跃医疗同时下行,分别为14.82亿元(同比下跌15.73%)和11.35亿元(同比下跌15.99%);海外业务营收方面,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16.26亿元以及4.07亿元,分别同比下跌13.42%以及43.38%。

对此,吴群曾试图尽快寻找公司增长的第二曲线。如2021年开发抗原测试剂,并收购了凯利特,瞄准动态血糖检测技术;2022年收购了江苏乐润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瞄准隐形眼镜业务。但目前,抗原检测产品迟迟未获得医疗器械CE认证,动态血糖检测新产品也还在探索中。

另外,鱼跃医疗在过度营销的问题,也一直为投资者诟病。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2021年全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鱼跃医疗的销售费用率一直在10%以上,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4.02亿元、4.26亿元以及2.58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78%、6.18%以及7.26%,低于同期的销售费用。

上任后的吴群,曾为公司定下了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目标,还提出2025年要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30强。但就股价来看,今年以来,鱼跃医疗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曾一度跌至23.53元/股,截止1月6日收盘,其股价为32.49元/股,市值为325.70亿,距离吴群的目标还很远。

由此也可以推测,本轮血氧仪和制氧机订单的疯涨,某种程度上算是鱼跃医疗所能抓住的疫情红利的尾巴。但没想到的是,涨价风波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负面反馈,舆情爆发后,鱼跃医疗连续三天股价下跌。

至于吴光明,作为草创一代的企业家,他身上的色彩极为复杂。有灰色交易的一面,也有积极捐赠投身公益的一面,他曾设立企业基金会,并对多个公益机构进行长期资金扶持。疫情之初对武汉的大力援驰,曾让他短暂“洗白”;如今又因涨价风波,被网友诟病。但个人口碑之外,他更该担心的,恐怕还有一旦疫情期间的红利消逝殆尽,鱼跃医疗的下一个增长动力在哪里?

参考资料:

1.《双面吴光明控参股80家公司搭建资本帝国 鱼跃医疗净利降16%突击涨价遭品牌危机》,长江商报

2.《解密鱼跃医疗董事长吴光明背后的“上市”生意》,中国经营报

3.《江苏丹阳首富,身家陡增42亿》,21世纪商业评论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一帆 券商经纪人都去哪了?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近年来券商经纪人数量持续下滑,相比2017年6月末9.08万名经纪人,至今年7月8日,这一群体减少至6.13万人,四年时间近3万人悄然“隐退”。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7月8日,证券业投资顾问数量已达6.46万人,成为业内第一大岗位。

证券行业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随着行业的变迁,以“拉客户、炒股票、赚佣金”为主的券商经纪业务模式不再盛行,转型而来的“配置产品、提供咨询、服务收费”的证券投资顾问模式正迅速铺开。

在大型上市券商内就职的张兴回应记者称,券商经纪业务模式的转变,伴随的是对从业人员素质模型要求逐渐从“重招揽、轻服务”,转变为“招揽、服务并重”,甚至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预计,随着证券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如基金投顾业务的逐步试点,未来券商人才结构将进一步侧重专业化的服务营销一体化人才,证券投资顾问从业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近期,记者从招聘网站上调查发现,多家基金投顾试点券商在基金投顾业务上求贤若渴。在待遇方面,多家券商普遍提供的月薪安排在1.5万至3.5万范围内,亦有头部券商挂出3万-6万的月薪招募基金投顾研究员,更高的甚至还有A类券商在上海以5万-8万一月,一年20万的薪资来吸引人才担任基金投顾业务负责人。

投顾人数反超

招商证券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姚俊表示,证券投资顾问人数超越证券经纪人数,成为业内第一大岗位,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张兴也认为,一升一降背后反映了经纪业务的变迁,既是证券行业由通道服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隐含指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方向。截至7月20日,张兴就职的券商内证券投资顾问达到近2000人,这一数量已超越公司经纪人。

按照200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按其定义,证券经纪人主要的职能是客户“招揽”和“服务”。当时的行业时代背景是,客户股票交易佣金费率仍普遍较高,券商的经纪业务模式以“拉客户、炒股票、赚佣金”为主。

因此,行业的时代背景造成了证券经纪人从诞生之日起就重“客户招揽”、轻“客户服务”,证券经纪人更多地是“变现”自身的客户资源,成为券商的客户招揽渠道之一,证券经纪人整体的学历等要求普遍不高。

姚俊称,历经了20多年发展的券商经纪业务,过去是“跑马圈地”的经营思路,看重开户、客户资产规模指标,在此背景下,众多券商选择大力发展经纪人团队。

“近年来受佣金费率下滑、金融科技潮起、行情波动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佣金收入占比逐步缩小,面对新的市场和监管环境,券商需要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寻找新增长点,亟待通过财富管理实现转型和升级。”姚俊称,“欧美财富管理转型经验表明,专业投资顾问在券商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扩大证券投资顾问团队规模是大势所趋。”

第一创业对记者表示,造成投顾人数反超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随着居民人均财富的增加带来资产配置或财富管理的需求;二是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引发资金对证券市场投资产品的配置需求;三是投顾业务的发展推动了行业对投顾人才的需求增长;四是佣金收入模式竞争日益激烈,券商能提供更具服务价值的差异化投顾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综合以上几点,其认为,券商投顾群体的重要性逐步超越经纪人群体是社会、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结果。

作为在券商从业多年的“老司机”,李敏见证了经纪业务这项传统业务一路走下坡路的过程,“券商的经纪业务其实从10年前就开始做不下去了,之所以能‘续命’到现在,主要靠着就是融资融券在支撑。但目前这块的规模也已经受到了监管层面的强力限制,因此当下出现的基金投顾对券商来说正好就是救星。”

此外,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经纪人群体数量减少。经纪业务线上化拓宽了获客渠道,同时投资者年轻化,“90后”、“00后”更愿意在线上办理业务,线上开户占比逐年提高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除此之外,银行、互联网平台等财富管理市场参与主体的高强度竞争,也是券商重视投顾能力建设的核心原因之一。

此前,招商证券在公司的五年战略规划中即确立了“加强投资顾问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目前投资顾问人数1808人,相比2020年初的936人增长了872人,累计已有272万客户定制了财富管理计划。

国信证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财富管理转型背景下,市场对券商提供服务的能力要求提升,投资顾问业务的价值显著强化,投顾资格成为了证券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资格,否则难以满足客户所需的专业服务。截至目前,国信证券的投资顾问数量超过2700人,在行业排名靠前。

基金投顾试点扩容:抢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今年来基金投顾试点快速扩容,相关人才正变得炙手可热,券商纷纷开启了人才争夺战。

公开资料显示,第二批共有20家券商获批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包括中信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中银证券、财通证券等。此前,2020年首批共有中金公司、中信建投、银河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国联证券7家券商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第一批和第二批合计有27家券商获得该业务资格。其中,首批7家券商均已展业,而后续获批的券商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搭建相关业务团队。

姚俊告诉记者,公司待通过监管验收后,将正式开展基金投资顾问试点业务,从客户的投资目标、资产类别、风险等级出发,以四大组合投资策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提供客户陪伴式的服务。

招聘网站信息也显示,券商在基金投顾业务上主要需要投顾、研究员、业务推动、产品研究交易等相关业务人才,在岗位要求上,多数需要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对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有较深刻的认识等。以平安证券为例,公司招聘岗位包括基金投顾业务项目管理、运营经理、产品经理等,均需要具备3年及以上金融投资服务或互联网线上运营经验。在相近的岗位及类似的要求下,同样参与人才争夺战的还有国盛证券、兴业证券、联储证券等、以及大量未署名的A类券商。

据介绍,在投顾人员招聘方面,招商证券一是通过外部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以及内部培育等多元化渠道扩充投资顾问团队;二是通过系统化、科技化、常态化、多元化的培训机制提升投顾素养,通过严把学历准入、强化分级赋能、鼓励终身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三是通过不断优化投资顾问考核、激励和淘汰机制,提升投顾团队服务水平。招商证券的投资顾问队伍,平均从业年限7年,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47%。

姚俊强调,相较于侧重营销的经纪人团队,投资顾问所提供的服务是以解决客户在财富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痛点为中心展开的,这也决定了投资顾问在专业素质和服务模式上均和经纪人有较大的差异。

国信证券有关人士称,随着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向全账户、全资产的“大投顾”迈进,这也意味着未来投资顾问需要具备选股选基和大类资产配置的综合服务能力。新环境下,市场对投顾提出了新的要求,投资顾问既强调投资建议的可操作性,做好“投”,也强调咨询服务的持续性和投资者的服务体验,提供“顾”。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理财需求逐步迁移权益市场,“选基”的投顾能力将会是必备的专业能力,投顾需要做到从纯股服务能力向具备选股、选基和资产配置的综合财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国信证券认为,不同于股票投资较多地依靠个人积累,财富管理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既包含股票,也含有固收、基金产品,难以靠投顾个人独立提供服务,这需要券商综合能力支持。大型综合性券商能有效协同各部门的专业能力,持续投入技术平台建设,提供体系化产品和投顾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

在张兴看来,证券投资顾问人员本质上是经纪业务线条中的一环,其核心应该是通过专业化能力服务客户,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未来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深化转型的过程中,证券投资顾问人员将成为中坚力量,而其中“既懂投资、也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佼佼者。

财富管理“短板”:如何破局

不可否认,券商有接近资本市场、更懂复杂产品的优势,券商的投顾起点高、能力强,但本应是券商能力最强大的财富管理业务理念传导工具,却因网点渠道少、投顾数量少制约了投顾能力的发挥,“缺少流量”也成为了券商当前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短板。“当前基金数量实在太多。目前市场上有5000多只权益类公募基金,而股票也只有4000多家,除去一系列壳公司以及业绩不堪入目的‘吊车尾’外,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顶多不会超过2000家。而且相比股票信息披露的透明,基金研究难度要高出许多,这就给投顾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许多困难。”李敏表示。

张兴亦认为,不断提升投研专业能力和资产配置服务能力是经纪人转化为投资顾问的难点。这类综合能力的培养较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需要员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和市场的磨砺,需要券商在培训、管理、工具等方面为员工的转型提供平台支持。

实际上,业内有观点指出,目前行业中投顾人员数量和专业能力依然无法匹配市场需求,投顾队伍建设仍有较大的空间。

姚俊认为,投资顾问从“销售型”向“财富管理型”转型的过程中,主要困难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投资顾问层面:投顾往往以产品销售为导向,追求销售业绩的达成。财富管理服务强调的是资产配置,以及各类产品的均衡搭配。传统的投顾往往会选择其熟悉的产品领域,对不了解的产品或业务不敢去推。

二是客户层面:国内财富管理市场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投资者还是更关注单一产品的历史收益及风险情况,对于财富管理理念,特别是资产配置理念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很多客户还是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投顾推荐股票投资为主,缺乏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方面的认可度。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从过往的保本产品到净值型产品的转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投教工作提升客户的产品配置认知与能力。

在姚俊看来,只有不断地加强投顾队伍建设、深化投顾能力培养,把投顾真正培养成“流量”核心,券业才有可能将这个短板补上,更好地与其他的财富管理市场参与主体开展竞争。

第一创业表示,财富管理转型背景下,行业将向“通过加强客户服务,提升客户资产规模和价值量产出”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产品化、专业化、数字化将成为未来行业演变的主要方向。产品是服务客户的有效工具。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发展、投资者不断成熟,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产品配置需求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专业力是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的核心能力。财富管理时代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这要求券商不仅需要提升对于金融市场的专业能力,而且需要提升对于客户需求的分析理解能力。数字化是券商对客户赋能的关键手段之一。加强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线上、线下相融合,通过场景化的活动来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第一创业预计,财富管理的服务模式将由单纯的线下演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核心不再是单一产品和业务的竞争,而是产品体系和场景化活动相结合的竞争。基于数字化的金融科技竞争将重新塑造财富管理业务服务模式。

(应受访者要求,文张兴、李敏为化名)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经济观察报,访问yuanben.io查询【62BZZ32L】获取授权信息。

https://www.haobaihe.com

上一篇:炒股指标(股票指标公式网)

下一篇:炒股软件(炒股小游戏叫什么名字)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