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和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对冲成本的意思(对冲成本是什么)

2023-04-13 08:30分类:ARBR 阅读:

5001生产成本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

二、本科目可按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明细核算。

基本生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产品的品种、类别、定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置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下同),并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三、生产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

企业已经生产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产成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应于期(月)末,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或尚未收获的农产品成本。

 

5101制造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不同的生产车间、部门和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制造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二)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三)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五)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六)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

(七)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额与分配额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做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大于分配额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发生额小于分配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除季节性的生产性企业外,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5201劳务成本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发生的成本。

企业(证券)在为上市公司进行承销业务发生的各项相关支出,可将本科目改为“5201 待转承销费用”科目,并按照客户进行明细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提供劳务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发生的各项劳务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

建造承包商对外单位、专项工程等提供机械作业(包括运输设备)的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科目。

结转劳务的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成或尚未结转的劳务成本。

 

5301研发支出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二、本科目可按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三、研发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二)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本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 期(月)末,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5401工程施工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建造承包商)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

二、本科目可按建造合同,分别“合同成本”、“间接费用”、“合同毛利”进行明细核算。

三、工程施工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进行合同建造时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以及施工现场材料的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临时设施折旧费等其他直接费用,借记本科目(合同成本),贷

记“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发生的施工、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财产保险费、工程保修费、排污费等间接费用,借记本科目(间接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科目。

期(月)末,将间接费用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借记本科目(合同成本),贷记本科目(间接费用)。

(二)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合同毛利)。

(三)合同完工时,应将本科目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借记“工程结算”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工的建造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

 

5402工程结算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建造承包商)根据建造合同约定向业主办理结算的累计金额。

二、本科目可按建造合同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按应结算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合同完工时,应将本科目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工建造合同已办理结算的累计金额。

 

5403机械作业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建造承包商)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机械站和运输队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包括机械化施工和运输作业等)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从外单位或本企业其他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站租入施工机械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在“工程施工”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可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的种类等进行明细核算。 施工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施工、运输单位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

本项目进行归集。

成本项目一般分为: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折旧及修理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为组织和管理机械作业生产所发生的费用)。

三、机械作业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发生的机械作业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等科目。

(二)期(月)末,企业及其内部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机械站和运输队为本单位承包的工程进行机械化施工和运输作业的成本,应转入承包工程的成本,借记“工程施工”科目,贷记本科目。对外单位、专项工程等提供机械作业(包括运输设备)的成本,借记“劳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罗世伟)近日,市面上出现不少高价啤酒的身影,标价动辄千元。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啤酒制作成本差异大,但不足以支撑起千元以上的价格,其所包含的更多是品牌商业价值,建议消费投资者理性对待。

2月17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高端啤酒”发现,有不少包装精美的千元啤酒,价格在1000元到3000元不等。其中一款标价999元的礼盒啤酒,月售200多瓶。还有一款2支装的1.5升啤酒折后价2668元,每月也有上百的销量。某啤酒企业还推出“虎年限量版”高端啤酒,每瓶1588元,不过目前已无法在电商平台购买。可以看出,与其他主流高档白酒在电商平台过万的销售量相比,目前购买千元啤酒的消费者为数尚少,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以传统啤酒消费为主。

记者随机走访市场发现,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千元啤酒的价格。“花100块钱买啤酒还能接受,但如果要花1000块,为什么不去买更有收藏价值的白酒?”消费者林先生说。也有部分消费者评论称,购买千元啤酒产品主要用于公司送礼。对此,盒马深圳地区酒水采购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改善,主力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对精酿啤酒的消费需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不过一般来说,精酿啤酒保质期为1到3年,容量不大,并不能长时间保存,也不适合用于收藏。深圳标准化国际酒类评价中心李主任则表示,制作啤酒的原料、品质、成本差别较大,一款质量上乘的啤酒,有可能支撑起几百元的成本。但上千元价格的啤酒,还包括了产品本身的品牌因素,对啤酒企业而言更多是品牌的展示。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即便千元档的消费人群很少,但千元档啤酒的出现,表现出中国啤酒工业“高端化”的发展进程。几大龙头啤酒企业纷纷布局高端啤酒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而且从现实角度来说,啤酒供给端原材料价格上涨,啤酒厂商也需要通过借助高端化涨价来对冲成本的压力。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在权益类基金大幅波动中,公募量化对冲基金却波澜不惊,获取了稳健的投资回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量化对冲基金跌幅1.73%,跑赢同期沪指近14个百分点,多只产品还逆市斩获正收益。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量化对冲基金是以衍生品工具对冲市场风险,且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类型,选股、衍生品对冲、打新等是该类产品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在今年权益类基金遇冷环境中,由于该类产品与股、债基础市场相关性较小,追求绝对回报,仍然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平均回报-1.73%

量化对冲基金收益稳健

近日,中融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中融智选对冲3个月定开混合,将于10月14日迎来第十个开放期开放申购、赎回及转换业务,本次开放期是10月14日至10月20日,共计5个工作日。同时,为更好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在本次开放期内,该只基金将设置基金规模4亿元的规模上限,并采用对申购申请“比例确认”的原则控制基金规模。

数据显示,中融智选对冲最新规模2.55亿元,今年以来跌幅0.42%,获取了稳健的投资回报。

除了该只基金外,全市场24只量化对冲基金今年平均回报为-1.73%,跑赢同期沪指13.87个百分点。其中,6只产品逆市斩获正收益,华泰柏瑞量化对冲以3.63%收益率位居首位,景顺长城量化对冲策略三个月、富国量化对冲策略三个月、华夏安泰对冲策略3个月定开等多只基金收益率超2%,超额收益显著。

谈及量化对冲基金的超额收益,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量化与海外投资团队负责人田汉卿表示,量化对冲基金通过努力把市场风险对冲掉的操作,力争实现无论市场涨跌都给投资人带来正收益的目标。所以,今年股市震荡的行情下,部分量化对冲基金逆势取得正收益;而没有取得正收益的量化对冲基金,因为部分或者全部对冲了市场风险,其跌幅也远远低于主要股指。

在田汉卿看来,公募量化对冲基金收益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选股的超额收益;二是对冲成本(比如负基差);三是新股申购的收益。不同的是,有些基金是完全对冲市场风险的,市场涨跌本身对这类基金没有影响;有些基金则会或多或少保留一定比例对市场beta暴露,比如10%-15%的股票市场敞口。

华夏安泰对冲策略基金经理孙蒙也表示,对冲基金本身是追求长期绝对收益的产品,投资层面,会通过衍生品工具来对冲市场风险,所以净值波动相比整体权益市场会有所降低。业绩归因来看,对冲产品的主要收益来自股票组合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选股策略是产品的收益来源。

中融基金基金经理赵菲也表示,中融智选对冲三个月定开使用市场中性策略进行投资,市场中性策略是通过多因子选股模型构建具备持续超额收益的股票多头,同时力争做空相应的股指期货以完全对冲系统性风险,获取与市场不相关的稳定的绝对回报。在权益市场大幅杀跌的市场环境中,仍然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在此情形下或具备相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融智选对冲外,此前景顺量化对冲三月定开混合也有30亿元规模上限的要求。

在华夏基金孙蒙看来,量化对冲基金的规模上涨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打新收益会随着规模上涨被摊薄;另一方面,超额收益获取的难度也会随着规模上涨而增加,设置规模上限大多是为了保持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

华泰柏瑞基金田汉卿也称,“任何投资策略一般都有容量上限,有的基金限制规模上限,有可能是考虑新股申购收益,规模较大的话,新股申购收益容易被摊薄。”

仍具备独特配置价值

虽然业绩稳健,但由于今年权益市场波动,目前相对抗跌的量化对冲基金也面临规模缩水的情况。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报,全市场24只量化对冲产品总规模233.6亿元,比去年末规模减少218.39亿元,规模缩水48.32%。

华夏基金孙蒙对此分析,对冲基金相比传统的权益和债券基金,还算是相对较新的产品品类,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需要更多时间了解和认识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从机构端来说,打新收益增厚的下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华泰柏瑞基金田汉卿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个别基金的收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投资人预期,导致规模发生变化;二是股票市场绝对收益产品,在机构投资人产品归类中属于股票类投资策略,在机构降低股票配置时,可能会一并赎回;三是尽管对冲了市场风险,但绝对收益产品本身短期也会有一定波动,如果投资人的投资周期比较短,当短期收益不亮丽时,也会出现赎回的情况。

从该类基金历年业绩表现看,2019年-2021年,量化对冲基金的年度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94%、8.92%、1.4%。2022年至今收益率为-1.73%,呈现出较大的年度差异。

在孙蒙看来,2019-2020年打新收益增厚的机会相对较多,对于对冲产品有比较明显的收益增强效果,2021年以来整体打新收益有所下降,同时随着市场有效性增加,获取超额收益也变得相对困难,所以整体收益有所影响。

“随着打新收益增厚的下降,未来具备更加稳定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产品可能会有机会脱颖而出。”孙蒙称。

赵菲也表示,影响量化对冲产品收益的主要因素有:多头组合Alpha、股指期货对冲成本、其他策略收益(打新,转债等),其中多头组合Alpha是主要因素。

赵菲分析,2019年和2020年市场偏大盘成长风格,市场风格稳定,有利于量化模型持续获取较好的alpha收益。期间对冲成本可控且科创板和创业板打新收益可观,因此整体对冲基金收益较高。2021年开始,大小盘风格,成长价值风格轮动较快,alpha收益获取难度加大,波动性提升,叠加股指期货基差不断收敛、打新收益不断下滑,导致整体量化对冲产品净值表现未到预期。

田汉卿也认为,量化对冲策略作为绝对收益策略的一种,其投资目标是给投资人带来绝对收益。大多数量化对冲类基金是通过构建指数增强股票组合,然后利用对冲工具剥离市场风险(beta),以追求绝对收益。然而,由于不同投资团队在具体策略上做法不尽相同,阶段性获取的超额收益不同、对市场beta的暴露不同等因素,导致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基金表现存在差异。

“长期来看,市场中性的量化对冲基金的表现与股市和债市相关性极小,是市场中稀缺的绝对收益产品类型,是机构和个人均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考虑的资产配置工具,具备独特的配置价值。”田汉卿称。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摘要

一、2022年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回顾

2022年以来,宏观经济压力陡升,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均受较大负面扰动。消费在此起彼伏的疫情以及地产衰退影响下大幅走弱;进出口方面,伴随海外无限QE的终结以及欧美逐步进入超级加息周期,海外需求转弱使得出口在2022年开始下滑;投资方面几乎全依赖财政发力,宽信用路径仍不畅。

国内来看,除加息预期影响外,上半年疫情发酵和地产暴雷全面压制权益资产,股票市场在四月和十月筑出双底,随后在各类复苏政策刺激下开启反弹;债券市场则在资产荒加持下上半年持续走强,但疫情松绑之后遭遇理财赎回潮大幅回调。

二、重大政策及事件分析

影响2023年资本市场的重大政策和事件主要包括二十大顶层设计、防疫政策转向、地产和平台经济再扶持以及海外衰退等方面。

其中,二十大确立了发展与安全的主题,指明了未来十数年经济发展的改革方向以及长期高景气方向;防疫政策和地产扶持等政策则主要致力于解决当下信心不足的问题,防疫政策转松彻底激活市场活力,地产扶持和再提平台经济则致力于在新兴经济体量不足的当下通过给老经济模式活血来保住基本盘,争取扭转内外双弱的局面;海外方面,加息预期逐步趋缓,缩表后的衰退预期开始发酵,对国内的影响也从资本账户层面的美元抽血向经常账户的外需下滑转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对各类市场形成扰动;此外,通胀削减法案、欧美对俄原油制裁、半导体等新兴行业的相关限制性措施仍将对全球市场形成持续冲击,国际环境的竞争成分和博弈成分在2023年仍将较强。

三、2023年投资展望

(一)国内债券市场展望:强预期弱现实环境下预计以震荡为主

整体上,在信用可控的前提下前期收益率上行过快的券种配置性价比将逐步凸显,但需考虑政策刺激的脉冲窗口以及外部衰退趋势,把握好配置节奏。

(二)美国债券市场展望:通胀维持高位叠加衰退预期赔率较高

美联储偏鹰的政策以及后期加息预期已经逐步被市场提前反映,美债收益率大概率在2023年震荡走低,但拐点有赖于对衰退情况的判断,整体预计下半年美国债券收益率在降息预期下将进入下行阶段。

(三)A股市场展望:政策利好驱动中国资产估值修复

展望2023,港股和A股相对乐观。首先,便宜才是硬道理,2022年内外压力下估值指标已经回到历史底部区间,当前位置长周期赔率价值已经凸显;其次,压制市场的三座大山美元加息、疫情政策和地产危机大部分已经彻底翻转,国内稳经济政策将刺激盈利和权益市场流动性逐步改善。

(四)港股和中概股展望:资金回流和景气改善双轮驱动

港股的两大宏观压制因素都将好转,2023年港股整体有望迎来行情修复。港股多是内地企业,其业绩跟随国内,而流动性跟随美国,投资者以海外为主。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小幅改善,美联储将结束本轮加息,在当前低估值状态下,业绩和流动性的双重改善将带动港股有所好转。

(五)美股展望:加息叠加衰退,需等待货币政策转向

2023年上半年,加息周期预期结束,但美国的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对美股仍难以形成正面支撑,同时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美股将震荡。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且经济衰退的风险落地,美股将重新走牛。

(六)大宗商品市场展望:美元磨顶与全球衰退预期下震荡加剧

展望2023年,海外经济周期和中国周期出现错配,海外衰退预期持续抬头,中国经济在疫情放松下步入缓复苏周期,商品周期难言结束,大概率各品种走势转向供需驱动演绎分化,而非结构性短缺下的趋势周期。

(七)公募REITs市场展望:关注资产自身核心驱动因素

一级市场,预计2023年每月以2-3只发行速度进行,年底预计在50~60只,发行规模或将达到2000亿元,覆盖保租房、新能源、新基建、产业园等多个新旧试点行业;二级市场,2023年主要关注三大影响投资的因素:经济阶段复苏、扩募落地、微观产品账户扰动。

(八)外汇市场展望:美元弱势整理,人民币整体开始转强

随着加息预期趋缓,美元最强势的阶段已经过去,后续将持续震荡,对应人民币已经企稳,待各国央行加息逐步趋缓后,后续汇率的强弱需要重点关注各国经济复苏情况。短期来看,疫情和稳经济政策已经开始推升人民币汇率走强,但长期仍需要关注复苏逻辑的兑现。

四、大类资产配置建议

五、策略配置建议

2022年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回顾

(一)宏观经济:疫情扰动,内外交困,风险偏好极度收缩

2022年以来,宏观经济压力陡升,消费、出口和投资均受较大负面扰动。消费在此起彼伏的疫情以及地产衰退影响下大幅走弱;进出口方面,海外需求转弱使得出口在2022年开始下滑;投资方面几乎全依赖财政发力,宽信用路径仍不畅。

1. 消费数据持续走弱

受多点连续疫情爆发影响,2022年全年消费持续走弱。4月上海疫情封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文简称“社零”)当月同比下滑11.1%,为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10月由于多地疫情爆发,社零同比持续负增长,11月同比降幅-5.9%。疫情影响居民就业和收入,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3%~6.1%高位波动,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持续下降,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同步降至历史低位。

图1-1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

——数据来源:ifind,长安信托

2.全球需求走弱,导致出口乏力

2022年下半年出口增速转负,外需开始掉头向下。2022年1-7月出口增速基本保持10%以上,但将出口量价拆分,2022年上半年出口高增速主要依赖于出口价格增长的拉动。下半年随着欧美加息步伐的加快,全球需求回落,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美国制造业PMI在11月进入到收缩区间,美国个人储蓄存款已回落到疫情前水平,其房地产市场新屋开工数出现下降,需求逐步减弱;欧元区制造业PMI也已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我国出口增速与欧美需求高度相关,故我国8-11月出口增速快速下滑,至11月的-8.9%。在欧美面临经济衰退的预期下,出口在2023年将受到持续压制。

图1-2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

——数据来源:ifind,长安信托

3.投资极度依赖财政发力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虽然相对坚挺,但以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稳经济主力能否激活需求仍然有待观察。2022年基建保持高增,前11月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1.65%。财政资金、专项债、两批政策性开发性工具7400亿元等托底基建资金端,使得2022年基建投资不断加速。

图1-3基建投资高增、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数据来源:ifind,长安信托

4.地产寒冬,宽信用渠道不畅

2022年上半年房企资金链严重承压,悲观预期和资金压力约束下拿地数据塌方,新开工施工面积持续下滑。强力调控叠加疫情的冲击,房企过去1年持续出现现金流、项目停工等问题,影响了居民对期房的信心,从而使得地产景气度持续走低,其中截止2022年11月土地购置面积、土地购置费累计同比分别收缩53.8%和6.3%。居民对地产预期转弱使得新增住房需求收缩,前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累计同比分别收缩-23.3%和-26.6%。

图1-4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持续下行

——数据来源:ifind,长安信托

5.风险偏好全面收缩资金涌向储蓄

2021年四季度之前地产政策持续高压,导致房企2021-2022年大面积负债暴雷,地产融资链条的崩溃逐步通过非标资产违约等形式传导至居民投资端,并极大压制了购房情绪;另外,中国权益市场由于疫情、俄乌战争、海外加息等影响下大幅下跌,沪深300全年收益率-21.63%,居民权益投资受到大幅亏损。国内疫情、地产衰退以及美元加息三重压力之下,国内外风险偏好持续收缩。实体经济的低迷逐步通过地产暴雷、楼盘大面积烂尾、非标违约、股市下跌等资产端危机事件逐步传导至负债端。

与此同时,2022年债券型基金规模逐月走高,至年底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为8.59万亿元,占总基金比重从2021年年初的24.5%大幅度上升至32%。但十月后在强政策刺激下,债券收益率开始上行,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负反馈螺旋,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固定收益理财的抱团最终以赎回潮压力下的大面积亏损结束。资产荒压力下,储蓄迅速走高,居民部门整体大幅降低风险资产配置偏好,收紧投资和消费,全面向储蓄转移,存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居民存款余额同比增加17.84万亿。

图1-5存款余额大幅上行

——数据来源:ifind,长安信托

(二)资本市场:权益持续承压,商品高开低走,固收抱团终瓦解

图1-6全球风险资产2022年回顾总览

——数据来源:西筹科技

2022年全球风险资产大幅波动,商品整体上行,权益大幅下行。权益方面主要受加息预期持续压制,年初美国因为之前两年疫情期间的无限QE政策导致通胀爆表,随后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缩表操作导致后续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全球股票资产在利率压制下持续走低;大宗商品方面,2月末俄乌冲突突然加剧导致欧洲能源危机,能源类以及农产品类等大宗商品脉冲式上行,随后在加息和衰退预期交织下宽幅震荡走弱。

国内资产方面,除加息预期影响外,上半年疫情发酵和地产暴雷全面压制权益资产,股票市场在四月和十月筑出双底,随后在各类复苏政策刺激下开启反弹;债券市场则在资产荒加持下上半年持续走强,但疫情松绑之后遭遇理财赎回潮大幅回调。

1.股票市场回顾

2022年A股和港股市场均大幅下挫,上证指数、沪深300指数、创业板指数、恒生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下挫15.13%、21.63%、29.37%、15.46%和18.59%。

图1-72022年权益市场事件回顾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年初在基本面的弱势预期下“春季躁动”并未出现,随后俄乌战争冲击以及美联储超预期加息政策以及四月份上海疫情影响使得连续下行;4 月底,随着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增长后的相关政策持续出台以及疫情阶段性趋缓,成长股带领大盘反弹;三季度,地产持续恶化以及美联储紧缩政策内外双重压制下A股和港股第二次年内触底;进入四季度,二十大召开,地产和疫情政策超预期松绑刺激市场开始反转,地产链、医药和出行链带领大盘反弹。

行业方面,2022年上半年上游资源品和能源相关板块与大宗商品联动整体表现较强,地产链和服务业以及TMT整体在疫情和地产低迷扰动下维持弱势;5-6月反弹期间,新能源和消费等偏成长板块引领大盘反弹;后续2022第二轮大跌期间各版块轮流下跌,房地产等周期板块领跌;十一月之后,地产政策和疫情政策大幅转向,地产链和服务链相关板块领涨。2022年,内外需求整体承压,行业缺乏主线,行业轮动速度基本维持在一个季度以内,同时A股成交量大幅收缩最低至6000亿左右,快速轮动叠加量能收缩,A股权益类资产和策略均大幅下跌。

图1-82022年权益市场行业结构变迁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港股和中概股方面,2022上半年由于美元加息、审计风波以及中国平台经济政策等扰动因素大幅下跌,随着十月底以来境内平台经济相关政策的转向以及美元加息趋缓港股和中概股开始大幅估值修复。截止12月30日,恒生指数相对十月底部已经修复35.5%,中国互联网指数更是相比十月底部大幅修复接近70%,部分港股成长股和中概股在两月时间已经上涨超过一倍。

美股方面,加息周期下全年维持下跌走势,四季度略有企稳。10月以来,通胀拐点、加息路径、衰退预期以及龙头企业基本面数据多重因素相互扰动,美股陷入震荡。年末,随着联储维持鹰派方案,市场有所调整,美股创年内新低。

2.债券市场回顾

(1)国内利率债:强政策刺激弱现实持续对峙,理财挤兑收尾

2022年利率债市场行情呈现出了平-涨-跌趋势。全年来看,在政策脉冲的强预期和经济内生动能不足的弱现实持续对峙下,债市由窄幅震荡走向大幅调整。

图1-92022年债券市场事件回顾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上半年债市窄幅震荡,10Y国债收益率大体在2.67%-2.85%的窄区间内运行。年初国内严峻的疫情形势、资产荒现象的演绎叠加海外方面俄乌局势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中美10Y国债利差倒挂等多空因素的制衡下,上半年10Y国债最大振幅仅18BP。7-8月份地产断供风波及超预期的10bp降息推动牛市迈入高潮,10Y国债最低下行至2.58%。9月和11月债市先后在资金预期波动、民企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不断调整和理财基金赎回负反馈中遭遇两次急跌,10月和12月在经历了国庆节后资金面维持宽松和理财赎回情绪逐渐回暖,债市得以短暂喘息,10Y国债利率于12月中旬触及2.92%的年内高点后迎来阶段性修复。

(2)国内信用债:资产荒下持续走牛,政策转向后大幅下挫

2022年1-10月信用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11-12月快速上行。本年度前10个月资产荒现象演绎,1年、3年、5年AAA中票分别累计下行59BP、37BP和36BP;3年AAA、AA+城投债收益率累计下行32BP和36BP。年末两月,地产支持政策落地和疫情防控优化,理财赎回的负反馈效应放大债市波动,信用债收益率拉升迅速,调整幅度超过利率债。11月以后,1年、3年、5年AAA中票分别大幅上行56BP和63BP、60BP;3年AAA、AA+城投债收益率累计上行71BP和93BP。

图1-10信用利差走势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整体上债券市场违约主体和违约规模与去年相比都大幅减少,但展期主体和展期规模同比大幅增加。全年新增公募债券违约主体9家,较去年减少13家,公募债券违约规模为335.20亿元,同期相比下降1,071.64亿元;全年新增展期主体40家,同比多增12家,债券展期规模2,134.9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04倍。违约加展期合计约2470亿,同比增加约360亿。

(3)国际债券市场:加息预期下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期限利差倒挂

2022年,市场的交易主线集中于美国通胀不断走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断超预期紧缩,美债收益率快速走强。且由于对经济长期衰退预期的加剧,长端收益率和短端形成长期倒挂局面。

3.大宗商品市场回顾

2022年大宗商品市场主要围绕俄乌冲突、高通胀下的美元加息周期、国内经济缓复苏进行交易。商品呈现整体趋势相似、但各品种在供需错配行情下多次上演分化的宽幅震荡行情。

图1-112022年大宗商品事件回顾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1)能源:上半年地缘冲突推高油价,下半年紧缩政策致油价回落

2022 年在地缘冲突和经济衰退预期中,原油整体呈现先涨后跌趋势。上半年,地缘政治冲突下的供给扰动推高油价。年初能源市场直面俄乌冲突带来的供给冲击,俄罗斯原油海运供应停滞带来原油市场的巨大供应端缺口直接推升油价上涨;下半年,通胀高企加剧衰退预期,油价走弱。

(2)黑色:疫情及稳增长政策频繁扰动下大幅震荡

2022年全球终端用钢需求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偏弱运行叠加疫情反复扰动,钢材需求表现不及预期,另一方面由于俄乌冲突与高通胀下的加息周期影响,海外钢材需求见顶回落,钢材价格整体承压。

(3)有色:强现实和弱预期博弈下整体价格重心下移

2022年铜价走势在强现实和弱预期的博弈下,整体价格重心有所下移。分阶段来看,1-4月,需求预期和现实均较强,供给端受俄乌冲突扰动,LME铜在俄乌冲突爆发之际突破历史新高;5-7月,美联储偏鹰表态,叠加需求预期恶化,市场开始交易衰退预期,铜价遭受重挫;8-12月,铜价暴跌后,下游开始补库,铜库存持续低位对价格形成支撑,叠加国内基本面较差和人民币贬值压力,沪铜率先回升,同时伴随美国通胀预期回落,铜价继续反弹。

(4)贵金属:避险情绪到强力加息再到衰退预期,金价走出V型行情

2022年总体来看,贵金属经历避险情绪升温带来的短时加持和经济衰退金价总体走出V型行情。

1月-3月中旬,俄乌冲突引发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恶化,市场避险情绪抬升,共同支撑金价走高;3月中旬-11月初,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实际利率在加息和缩表预期下由负转正,主导短期投机头寸出清,叠加衰退预期尚未成为共识,避险需求有限,金价下行;11月初-年末,市场逐步对海外经济衰退形成共识,加息预期缓和,实际利率上行空间有限,避险需求抬升,金价上行。

(5)农产品:俄乌冲突和极端天气加剧价格波动

2022年在俄乌冲突、不利天气影响下,农产品上半年基本均以供给冲击为主大幅向上波动,下半年受到美联储紧缩政策和衰退预期的影响整体走弱,需求端不振逐步成为主导因素。

4.公募REITs市场回顾

图1-122022年公募REITs事件回顾

——数据来源:长安信托整理

一级市场:新增发行13只REITs,规模420亿元。2022年共发行上市13只REITs,发行规模420亿元,发行规模较2021年上涨15.4%。今年新上市REITs主要分布在保障房、高速、产业园、清洁能源四个行业,发行数量分别为4只、4只、4只和1只。

二级市场:2022年底存续规模达854亿元,存续只数为24只。2022年REITs指数整体略微收跌,涨幅为-1.31%,主要受特许类表现欠佳拖累导致。2022年产权类REITs表现较好,全年涨幅为6.09%,特许类跌幅较大,全年涨幅为-7.12%。2022年REITs二级市场出现了两轮上涨行情,上涨持续时间与下跌持续时间几乎持平。上涨行情主要受政策利好、高收益吸引资金入场、超跌反弹及无风险利率下行等因素驱动,下跌行情主要受对REITs业绩的担忧、宏观基本面悲观预期、股票市场剧烈调整跟跌及固收+账户流动性压力造成REITs卖出等因素所致。

(三)大类资产策略回顾:组合配置策略优势显现

2022年在俄乌冲突、美元加息周期、中国疫情的持续扰动下,权益市场持续下行,多数策略遭遇回撤,而CTA策略因“危机Alpha”属性和低相关性特点涨幅居前。

图1-132022年各类策略资产收益回顾

——数据来源:火富牛,长安信托

(注:FOF基金特指公募FOF策略指数)

指数增强和权益多头策略:在权益市场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平均来看没有取得正收益,并且全年跌幅最大。但从择时、基本面选股、量化选股、高频交易等基本收益贡献的维度来讲,偏好基本面选股和长周期择时的主观多头策略以及公募偏股基金相对表现最弱,而偏好量化选股以及交易能力的量化类策略相对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深层次原因主要是2022年市场主要受宏观事件及流动性冲击较大,而行业层面基本处于青黄不接阶段缺乏主线逻辑牵引,最终反映到市场层面就是流动性的脉冲以及主线频繁切换,交易能力强的策略相对更为占优。但是2022年十月之后,底层逻辑逐步向基本面逻辑切换,主观类策略近期已经开始占优。

债券策略:由于信用的割裂,债券策略整体分化程度极大。首先,偏利率和高评级信用债的公募债基来说2022年整体表现一般,接近一半的年内收益在最后一波理财冲击中被回撤掉;其次,私募债基方面内部表现也极为分化,偏好高收益地产债的管理人基本在上半年已经被击穿,虽然下半年地产高收益债市场迅速走高,但大部分地产债策略可能并没有能力穿越黎明前的黑暗。偏好城投债的策略整体在2022年上半年资产荒环境下表现较好,下半年也受到收益率上行压力有所回撤。

市场中性策略:中性策略由于对冲掉了beta风险,使得整体策略表现并未随权益走弱而回撤,但是在22Q1和22Q3股指期货升水抬高对冲成本和市场成交低迷的影响,整体震荡下行,22Q2受益于超额环境改善表现较好。

CTA策略:CTA策略整体表现高开低走,由于CTA策略和标的资产波动率呈现明显正相关性,从波动率来看,22年出现两次升波和两次降波过程。在第一次升波阶段(1月末至3月末),大宗商品受俄乌冲突影响,上涨速度快且趋势流畅,波动率快速抬升,CTA策略快速盈利。在第二次升波阶段(6 月初-7月中旬):美联储加息引发衰退预期,商品市场下行,前期所有时序类的 CTA 大多处于偏多头仓位,跟随大宗下行。其中信号偏短的管理人反映较快,净值上偏 V 型反转。

FOF配置策略:热度抬升发行放量,波动率总体可控。在整体波动较高的2022年,FOF因收益回撤控制优异而受到投资者热捧发行放量,全年共有138支公募FOF基金成立。22年全年在权益市场走跌的情况下,FOF基金收益基本为负,其中私募FOF跌幅4.23%,公募FOF跌幅7.27%,两者在前三季度业绩基本差异不大,经常强弱切换,进入第四季度后公募FOF开始持续下行,私募FOF相对更为抗跌,这种差异或与债券市场收益率上行以及小盘股票持续承压有关,私募FOF相对而言资产和策略多元性优于公募FOF。

整体来看,大类策略中偏绝对收益的中性策略和债券策略均录得正收益,但中性策略下半年基本走平,债基在四季度也出现赎回潮负反馈导致大幅波动;方向性资产相关的策略中只有CTA策略实现正收益,其它策略收益均为负。公募FOF和私募FOF两类组合资产在2022年这种宏观扰动较多的环境下相对而言波动和回撤的控制能力较强,极大地减弱了各类负面要素的冲击,组合配置的优势得到显现。

本文源自金融界

https://www.haobaihe.com

上一篇:pbx指标设置(瀑布线指标)

下一篇:002025资金流向(资金流向)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