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和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新丝绸之路概念(新丝绸之路计划)

2023-04-05 22:28分类:沪港通 阅读:

 

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自西安起途经甘肃至新疆连接地中海各国到达中亚西亚等地,全长6440公里的贸易之路,是中国汉代时期重要的对外窗口。

自汉朝建立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族就不断袭扰大汉王朝。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匈奴人赶走了原本居住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部落,占领了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地理示意图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东西长约1200多公里,南边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北为开阔的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和内蒙古高原之间,形似走廊,又因地处黄河以西,因此得名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塞。这样以来,大汉王朝的北部和西部都是匈奴人的领地,他们常常袭扰大汉的边境,奴掠汉民,抢夺牛羊财富,这使大汉的几任君主很是头疼。

公元前一四一年三月九日,四十八岁汉景帝刘启在未央宫中因病去世。16岁的刘彻继承父之王位。大汉在历经六位帝王的经营之后,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实力大为增强。但是,外交和军事的孱弱,成为了这位年轻君王的心病。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不久后,一直积极备战,随时找准时机和匈奴开战。从偶尔俘虏的一个匈奴口中得知,当时匈奴人攻占河西走廊后,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部落的首领,并将其头颅砍了下来,作为酒器以示炫耀。

月氏部落本想为首领报仇,但却因没有实力而继续迁徙到更西边的“西域”地区。刘彻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联合月氏部落前后夹击匈奴。

而汉武帝身边的大臣对西域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度过黄河就会有一条通往西域的狭长通道。

于是攻打匈奴的计划在汉武帝心里油然而生。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寻找可以去往西域的使者。不久,就在今天的汉中城固县找到了年仅27岁的张骞。张骞觉得这是一件建功立业的好事,也是一件影响汉王朝的大事。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为张骞送行,还让已经归顺大汉的匈奴人“堂邑父”作为张骞使团的向导。

公元前139年,张骞和他的使团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渡过黄河从祁连山南部的扁都口进入河西。张骞一行在行至河西走廊腹地时,遇到了匈奴人的骑兵队,匈奴骑兵将张骞一行全部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在王庭张骞见到了匈奴族的最高首领“军臣单于”。军臣单于通过了解得知了张骞去往西域的意图后,就极力地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还为他迎娶了一位匈奴族的妻子,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自己的使命。

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十年间的见闻让张骞充分地了解了西域。一天,张骞趁匈奴不备带着随从堂邑父逃出了匈奴领地(期间曾出逃几次均未遂,被抓回来严加看管)。逃出后的张骞,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到长安,而是继续寻找月氏部落的下落。此时的月氏在经过长期迁徙后,被分为了两个部分,大部分月氏人继续往西经过大苑国来到阿姆河流域一带,称之为大月氏;还有一部分留在了祁连山西部和羌人混居,被称之为小月氏。

张骞的再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继续向西寻找“大月氏”的下落。进入西域后道路复杂路途坎坷,张骞和堂邑父越过茫茫大漠,经过康居、大宛等国,翻过了帕米尔高原,九死一生,终于来到了大月氏的驻地。

当大月氏的首领见到这位来自于东方的汉人后十分惊讶,对张骞盛情款待,但是对汉武帝提议的夹击匈奴却没有兴趣。大月氏的首领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月氏人已经从游牧民族逐渐转向农耕民族,无心东归。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时间,曾多次劝说月氏国王,月氏国王都没有给张骞明确的答复,心灰意冷的张骞只好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张骞决定走青海的羌族区,但是此时的羌族区也被匈奴人所占领,张骞在行至匈奴领地后再次沦为了匈奴的俘虏。张骞觉得自己这次必死无疑。幸运的是,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族首领军臣单于去世,张骞趁乱逃出,一路向东回到了长安。

张骞这回从西域回来时,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大汉百姓从未见过的农作物种子以及在西域的见闻,深深震撼着这个王朝的每一根神经。张骞把这些信息汇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十分满意,随即决定攻打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迫在眉睫。

公元前121年,大汉名将霍去病赶走了长期占领河西走廊上的匈奴人,收复河西之地,使河西正式纳入大汉的版图。为了加强河西的管理,最早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河西走廊的打通,连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三百多随从,携带大量金币、丝帛等财物和牛羊万头,第二次踏上西行之路。此行的目的,一是和乌孙国联合夹击匈奴,消灭匈奴的右侧军事力量;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各国与汉帝国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的附属国。

张骞到达乌孙时,乌孙爆发了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夹击匈奴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们又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大汉王朝的影响力,增强各国之间的关系。

四年后,即公元前115年,张骞一行返回长安。回到长安后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一年后张骞在长安去世。这位伟大的外交家虽已辞世,但是这条由他走过的“丝绸之路”仍在继续。我们继承了张骞的遗志,继续开拓这条伟大的丝路。

600年后海上丝路开通,元代草原丝路开通,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丝路的开拓上面从未停止过,这不仅是张骞本人的功劳,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开拓的智慧体现。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凿空西域”,凿是代指开凿,意为速度缓慢,说明张骞出使得不易。公元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创作了一本名为《中国》的书,这是“丝绸之路”概念的首次提出。

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取得了对匈奴的最终胜利,开设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从此变为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疆少数名族与汉族文化交流进入了繁荣阶段。

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长安城向中国弟子口授《浮屠经》,佛教从此正式传入中国。

公元16年,西域多国与王莽政权断交,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东汉时期(公元73年),决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随大将军窦固北击匈奴,重新打通了断交58年的丝绸之路,被封为“西域都护”班固在西域经略30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公元97年班固派副使出使大秦(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丝绸之路延伸至条支海(现波斯湾),从东亚延伸至西亚,超越之前衰败的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条地理贸易大通道被划分为三条:西南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北魏文成帝把断绝已久的丝绸之路通过与波斯的交流再次连接,从此波斯玻璃器皿流入中国。

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格局,国家再次实现一统,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继续加深。唐代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各种宗教随之流入中国。唐初东罗马的景教,唐中期波斯传入的序教又叫拜火教,唐代受丝绸之路影响带入中国的所有物品名词都加以“胡”字,例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建立联系,自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逐渐走向下坡路。宋元时期中国版图逐渐缩小,海上丝绸之路繁盛,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取代,元代的丝路是以宗教为主,侧面体现丝绸之路的衰败。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宋代起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促使了中国造船技艺的提升,陆上丝路走进了尾声。

走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再次吹响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号角,这条担负着世界和平、政治经略、文化交融和贸易繁荣的黄金通道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码字非常不易,需要您的鼓励。关注“历史不能丢”多分享,好文章不错过!

【史海钩沉】

“丝绸之路”概念于19世纪晚期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代名词。尽管“丝绸之路”一词所包含的内容日益丰富,但中国至中亚的交通路网始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向西开放中具有特殊地位。

“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次提出。这一词语脱胎于古希腊时代的记述,其重点便是张骞“凿空”之后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路线。东西方的“通道”和交流路网,是李希霍芬提出这一概念的落脚点。尽管“丝绸之路”一词提出不到150年时间,但是对两千多年来张骞“凿空”的这一通道,古代中国就有多种称呼,如“外国道”(《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西域道”(《隋书》卷33《经籍二》)、“朝贡之路”(《宋史》卷490《外国一》),此外还有“麝香之路”“毛皮之路”(王尚寿、季成家主编:《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等。与这些汉籍文献不同,李希霍芬从众多贸易物品中选择“丝绸”作为命名的核心要素,反映出他注意到了从东西方开始交往之初,丝绸在贸易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对西方社会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最早向西开放的主要通道,自然也是东西方交流的最古老通道。一些学者将陆路上的中西交往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甚至更早。如小麦与玉的传入、《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乘马西巡游猎等。在“丝绸之路”一词被广泛采用后,对张骞之前的中西交往,一些学者使用“前丝绸之路”或“早期丝绸之路”等称呼。而对其他方向的中西交往,近代以来的一些学者用“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词来表示不同方位的国际交往线路,这些都反映了“丝绸之路”一词的重要影响。

李希霍芬明确肯定张骞“凿空”的开创性贡献和中国到中亚的通道在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这一“古老的贸易大道”和“民族交往的大道”予以高度赞扬。他认为:“从中亚出发穿越沙漠和高山,经甘肃到广袤富饶的西安府山谷。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整个中亚及其简单的分界和古老的贸易大道展现在眼前,触手可及。”(《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后人对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概念的不断丰富,也都是围绕着这一认识展开的。

丝绸之路是全方位的中西文明交流之路,而不是简单的商贸之路。学术界之所以把丝绸之路的开始年代定于西汉张骞“凿空”之举,就在于从此开始,中国与包括中亚在内的古代西方真正进入全方位交流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古代中国才真正认识到了中亚在国家安全、区域合作、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而中原王朝官方的主动介入,真正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往来的帷幕,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流的大门。此前零星的、间歇性的交往因此走向密切的、主动的、持续的交流。张骞“凿空”的这条中国至中亚的陆路通道,是中西交流的古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政治互信的蓝本。

日本学者羽田亨认为:“东西交通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中央亚细亚是最普通的通道。就是在海路发达之后,如取陆路也必须经过此处……所以在东西交通史或东西文明传播史上,此地区的历史也具有很大的意义。”(《西域文明史》,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对于中亚的这一特殊地位,西汉时期的君臣已有切身感受。张骞不畏艰难,长途跋涉,克服一切困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前往中亚的大月氏、大宛、大夏、康居等地,坚持不懈地表达中国对西域各政治体交往的诚意与决心,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了解域外文化的新窗口,历史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西汉时期的中国对中亚、印度、波斯、地中海等“西极”之地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的认知大为丰富,并大大改变了西汉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对西域的认识由遥远的神话传说变为亲自经历的地理考察。从《史记·大宛列传》的内容来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考察报告”对中亚各国的方位、空间关系,物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予高度关注,详细记录了所至城市人口、商贸、货币、文字等情况。后人之所以用“凿空”一词来形象地描绘张骞空前的开拓之功,就在于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的主动介入使中西交往的速度得以加快,安全得以保障,信任得以强化,并因此开辟了中西交流的新篇章。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汉王朝主动地与西域诸政治体进行联通与交往,西域各民族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空前而又重大的事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使得中西交往从此进入政治保障、经济保障、安全保障的全新时代。正如《史记·大宛列传》所言:张骞“凿空”之后,“使臣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西汉与中亚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是丝绸之路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所以说,丝绸之路真正的灵魂是“信”,凡丝绸之路上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皆建立于相互的信任之上。没有各政治体的相互信任,在丝绸之路上就不可能顺利地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交往。张骞所开创的大区域互信精神,被后来的郑和发展为“敬信”,并切实贯穿于七下西洋的全部活动之中,赢得了西洋各国的悦服和对明朝的尊重。

与张骞“凿空”之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同,之前零星的交往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也是十分曲折与艰难的。正因为如此,张骞在早期中西交流史上所发挥的划时代作用得到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赞誉。美国学者米华健认为这一时期是“丝绸之路的古典时代”,西汉与匈奴的冲突“促成了古典东方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作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路”的畅通与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张骞“凿空”之后,西汉在河西走廊“设馆置驿”,为过往使者和商队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消除了不安全因素,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影响深远。直到明朝,朱元璋还一再强调这一路网通畅和安全的重要意义。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晓谕西域诸国:“朕即位三十年,西方诸国商人入我中国互市,边吏未尝阻绝,朕复敕吾吏民不得持强欺谩番商,由是尔诸国商获厚利,疆场无扰,是我中国有大惠与尔诸国也。”(《明太祖实录》卷249)只有借助政治力量保障下的安全之路,“丝绸”等物品以及多元文化才能顺畅交流。通过历史的过滤,世界逐渐趋于一致,对张骞开辟的道路用“丝绸之路”来命名,可以说是对张骞“凿空”西域的全面认可,本身就具有国际意义。张骞“凿空”以来的中国与中亚路网的畅通与安全,为中西文明交流树立了互联互通的典范。

丝绸之路绝非单纯的一条道路,而是中国与西域各政体相互联络的路网。在中国与中亚密切联系的基础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从中亚走向西亚、南亚,从亚洲走向欧洲,从陆路走向海路,从单线变成多线乃至网状线路。如果把丝绸之路视为接力赛的话,那么,中国与中亚是其中的第一棒,当然也是关键的一棒。而且由于是多途的接力,故由这一棒引发的则是一个扇形的接力活动,参与的国家和民族众多,形成了人类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景观。

从张骞开始,中国与中亚的交流空前强化,可以说,中国与中亚是互联互通的开拓者。在丝绸之路“黄金段”,中国持续传播的是和平理念,不断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如今,在唤醒彼此的历史记忆中,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中亚各国践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作者:马玉凤,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代河西走廊驿站体系与西北边疆治理研究”〔21BZS0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据埃菲社罗马4月26日报道,现年72岁的意大利女性维恩娜·卡马罗塔从威尼斯出发,开始了计划为期三年的徒步旅行。她将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直抵北京,旨在宣传意大利文化,并传递“和平信息”。

“这次旅行旨在将意大利的文化和考古价值传播到各地,因为只有通过文化,我们才能为人民带来和平。”卡马罗塔在启程前告诉埃菲社。她强调,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传递和平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报道称,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为了这场征程已经准备了很久,她将穿越塞尔维亚、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等,直至抵达中国首都北京。她于26日从威尼斯拉扎雷蒂群岛启程,那里是马可波罗的出生地。

“我已经厌倦了各项准备工作。这是最令我紧张的。”卡马罗塔曾在迫不及待开始这项挑战前这样说过。她将独自完成这场徒步旅行,尽管医疗团队将远程监测她的身体状况。

报道还称,卡马罗塔有着超过30年的徒步旅行经验,曾徒步穿越包括巴塔哥尼亚、西藏等在内的地区。前不久,她曾成功穿越了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地区的“皇家之路”,那是波旁王朝1779年开辟的一条古老路线,将那不勒斯与半岛南部连接起来。

卡马罗塔说:“我想看看这些曾经是王国主干道的古老街道上有什么。”

卡马罗塔将自己在意大利南部的所见与她在丝绸之路上的所见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

步履不停的卡马罗塔拥有强壮的体魄,称自己“不累”,一心想尽快开始自己一生中最伟大的冒险。(编译/韩超)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参考消息网

2023年从今日开启,新的历史坐标,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将在2023年发生。

 

今年是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继中国共产党去年完成换届之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此外,包括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杭州亚运会、改革开放45周年等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也值得关注。

 

资料图: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这些大事很重要

 

——国家机构换届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为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中央政府、全国政协等也将完成换届,选出新一届领导人。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换届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履职的第一年将以何种姿态打开局面,备受瞩目。

 

资料图:三亚机场航站楼人气日渐旺。陈振煌供图

 

——疫情防控政策重大调整

 

1月8日,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按照官方此前发布的消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按照国家移民管理局的介绍,该局自1月8日起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受理审批外国人申请普通签证延期、换发、补发。

 

资料图:杭州亚运会赛事场馆。杭州亚组委供图

 

——杭州亚运会将举办

 

杭州亚运会将于今年9月23日至10月8日举行。

 

第19届亚运会原计划于2022年9月10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但因新冠疫情于2022年5月宣布延期,此后,亚奥理事会宣布了杭州亚运会新的举办日期,并明确延期举行的亚运会名称仍为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是亚运之火第三次来到中国,而在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也将再次因体育盛会引来全球目光。

 

资料图:厦门港海沧集装箱码头。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中国经济的最新家底究竟如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在今年开展。

 

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组成三大周期性全国普查项目。全国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此前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分别开展了四次。

 

2022年11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于202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时隔五年,中国经济的这次“全面体检”,备受瞩目。

 

资料图:2022年1月6日,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上线开行。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这些节点要关注

 

——改革开放45周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2023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5周年。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部署:“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新征程上,中国如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值得期待。

 

资料图: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园区内安装大型景观建筑“丝路金桥”。杜佳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十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蹄疾步稳、捷报频传,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组成“一带一路”大家庭。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王毅在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各方都期待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同总结成就、擘画蓝图,让这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更加繁荣、惠及人类的“幸福路”更加宽广。

 

资料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供图

 

——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如今中国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试点格局。自贸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全国18.5%……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新征程上的自贸试验区的成绩单将更为亮眼。

 

来源 中国新闻网公众号

编辑 永东

https://www.haobaihe.com

上一篇:股票行情(000531基金今天净值)

下一篇:沙河股份股吧东方财富(沙河股份股吧)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